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: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:他们的青春因这个选择“更有意义”
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过程中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医院中医馆医师艾乐松不停起身,在各个诊疗室里来回转——针灸、推拿、拔火罐,照料着等待他的患者。
2014年,艾乐松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(以下简称“西部计划”),从家乡山东济宁乘坐72个小时的火车辗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。此后扎根新疆9年,他参与创办当地的第一座中医馆,在屯垦戍边的老兵镇播下中医药的种子,让这个南疆沙海上的小镇飘起了草药香。
当地人说,他是镇子里的中医“拓荒者”。
今年是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。自2003年发起至今,这项由共青团中央、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实施的青年人才工程共选拔派遣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,开展脱贫攻坚、乡村教育、民族团结、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。
值此之际,记者前往南疆多地,专程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,记录他们的故事。
停留中医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,记者看到前来问询和理疗的当地民众已不下十人。“白大褂里面的衣服基本没有干过,”采访进行时,艾乐松得以喝一口水,“这个地方大,来回跑,(每天)跑个2万步都是正常的。”
2023年8月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医院中医馆内,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艾乐松正在为当地居民治疗腰疾。 曾玥 摄
如今的“大地方”,是从“小房间”建起来的。艾乐松回忆道,“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,我们就给患者做推拿。”靠着一张木头理疗床做出的口碑,他争取到了引进第一批针灸针的机会。“第一批的10盒针灸针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。”
此后,这里发展为初具雏形的中医科,再到如今一座占地面积450平方米,拥有14张专业诊疗床、342味中药饮片且可开展3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的中医馆。
9年来,这所中医馆已接诊超过8万人次。放弃了家里养生馆、村卫生室抛出的橄榄枝,选择留疆的艾乐松很少有停下来歇一歇的念头。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”在他的办公室里,悬挂着两幅自己写的书法,诉说着这位“沙海小郎中”的坚定理想:“君子当立志厚德以济生”。
从中医馆出来,驱车十几分钟便能找到另一位“拓荒者”的所在地——202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志强开垦的耕地。
走进地里,风一吹,沙子随风卷起,让人睁不开眼、泪直流。
王志强的家里有一双白色运动鞋洁净如新,平日里总不舍得穿。穿得最多的,是10块钱一双的黑面布鞋,“因为经常要下地,地里风沙大、刺多,鞋子经常坏”。
2023年8月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志强捧起红薯“示范田”的沙性土壤。 曾玥 摄
2021年8月,王志强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,发现当地常种的经济作物红枣在市场上的收价不高。在日常走访的过程中,王志强留意到一块撂荒的沙地,经向团里申请,于今年2月开始着手改良沙化土壤,打造红薯“示范田”。
推平沙包、分埂、漫灌浇水、松土、掺肥、铺地膜、起笼……养殖专业毕业的王志强一点一点摸索着学习种植业,终于种下了30亩“西瓜红”红薯苗。
秋收时节,这块“示范田”亩产量达3吨,每亩利润可达六七千元人民币。“因为地比较生,完全是从沙漠里开出来的,所以没有内地的七八吨(亩产水平),但相对来说产量挺高的,”王志强说,“利润比红枣要高一些。”
而后,他将种得的大部分红薯赠送给当地村民,并将在市场上卖得的钱作为酬劳分发给各环节参与者。“种红薯、管理、收红薯、装袋运输等各个方面,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达到150人次。”
“示范田”不仅提供了工作机会,更调动起广泛的种植意愿。据王志强介绍,自“西瓜红”种下以来,已有许多前来参观的当地农户表示“我们也想种红薯”。收成之后,又有30多户人家主动联系,表达明年想要种植红薯的意向。
“特别高兴,自己做的事情得到群众认可了。这是挣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。”谈起感受时,王志强仍有些激动。
凛风渐起,冬意已浓。日前,艾乐松和王志强在电话里向中新社记者分享近况:中医馆里前来看病理疗的患者日益增多,面向中医药专业人士和兴趣爱好者的“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”也正式开办,艾乐松变得更加忙碌了;不远处,王志强的红薯地已收割完毕,等待来年播种新的希望。
“因为西部计划来到新疆、爱上新疆、留在新疆,”谈及9年在疆经历,艾乐松用西部计划主题歌《到西部去》的一句歌词形容道,“因为这个选择,我们的青春更有意义。”(完)
中新网西宁12月2日电 题:高校“银龄教师”援青记:高原雪染白头
一群离退休的高校教师站在高原的讲台,讲课掷地有声……他们现在在青海师范大学任教,均已年过花甲,他们还有一个专有称呼——“银龄教师”。
青海师范大学人事处的工作人员侯清柏介绍,“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”已在青海师范大学开展3年,“银龄教师”团队中有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的不同专业的教师,其中以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居多。
“这些离退休教师是高校教育的宝贵资源。”侯清柏说。
三尺讲台是走不下来的情怀
今年72岁的张彩丽是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退休教授,她说:“我从兰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,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了46年,退休以后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。现在趁着我身体还硬朗,况且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,我更了解这里的情况,所以我义无反顾来到这里。”
图为张彩丽在课间休息时指导学生。陈宗淇 摄
“我退休后还是放不下工作,不忍心封存积累了几十年的专业资料、教案,我已经习惯了研究专业的前沿动态,‘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’是一个持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和机会。”张彩丽说。
“银龄教师”吴海宽在采访时感叹道:“我寻思退休以后到处旅游,但后来我发现,我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,拿着粉笔讲课,同教室里的同学们畅聊。我在得知‘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’后,立马就和相关处所报名前来任教。”据悉,吴海宽退休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。
南京大学教育学院退休的教授贺晓星直言自己还能站在讲台干多年,“我刚退休就接受了来支教的通知,我觉得只要能发光发热,我还是会继续开展高校教育的工作。这个支教计划既是我继续工作的契机,更具有建设西北的意义。”
“我们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不足,最明显的就是我们这类公共课程的作业批改。因为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不协调,导致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追求快,而忽略了质量,很多错的知识点也没纠正出来,长此以往这是会误导学生的。”张彩丽说。
据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南旭升介绍:“张老师批改作业很认真,错误的知识点都会标注出来,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,刚开始我们觉得张老师太过计较,但慢慢地我们发现,这让我们进步得更快了,她对工作的态度,是我们师范专业学生的标杆。”
图为张彩丽在办公室内办公。陈宗淇 摄
张彩丽说:“我凌晨2点前基本睡不着,我的学生经常大半夜给我发消息,我也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,尽我所能,从各个方面为他们解答。”
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史儒林说:“吴老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,上班时间根本联系不上,他手机关机后,我们只能联系学生去转达,再加上吴老师为人谦虚,不仅学生喜欢上他的课,教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喜欢和吴老师探讨学术。”
情撒高原,是家和家人
“张奶奶”是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们对张彩丽的称呼。南旭升说:“我们私底下把张老师称为‘奶奶’,‘张奶奶’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,她会关注我们的朋友圈,有时有同学心情不好被她知道,她也会打电话开导。”
吴海宽戏称自己是老小孩,“我就比较喜欢和孩子们相处,看着他们年轻有朝气的样子,我也很开心,我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不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,只觉得自己像个‘老小孩’。”吴海宽说。
图为吴海宽给学生讲课。陈宗淇 摄
据史儒林介绍:“吴老师从支教计划开始,就已经把所有档案和组织关系转到我们这里了,他的夫人也很支持他,跟着他一起过来,在这里定居。”
“这里比我想得好多了,不是印象中的‘支援大西北’一样的艰苦环境,学校和青海省教育厅也很重视我们,我真的感觉到宾至如归。回到住所,我们好多老师会聚在一起聊天,大家都说这里就是第二个家。”吴海宽说。
据悉,青海师范大学的“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”中,前来支教的高校退休教师已达到40余人次。据此前报道,吴均夫妇,伉俪携手,跨越千里从山东大学来到青海师范大学,他们曾在采访时说:“退休不退岗,比起安逸的退休生活,我们更喜欢在讲台上教书。”
当记者问起张彩丽:“年龄是否会影响你们的教学工作?”张彩丽笑答:“我们还很年轻,鬓角的头发只是被高原的雪染白罢了,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我们可以一直干下去。”(完)